All-on-4 vs All-on-6 差在哪?該選哪一種?

目錄

很多人在查全口重建時,最常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:「我到底要做 All-on-4 還是 All-on-6?」兩者看起來只差「2 支植體」,但實際上關係到手術方式、費用、骨質需求、咬合穩定度與使用壽命,選錯可能會花更多時間、費用,甚至增加手術風險。這篇文章會用最白話、醫師視角的方式,把 All-on-4 與 All-on-6 的差異講清楚,並提供比較表格,讓你不用自己做功課,就能知道哪一種更適合你的口腔狀況。

 

All-on-4 vs All-on-6 差在哪裡?先看核心差異

All-on-4 與 All-on-6 的最大差異在於「植體數量」:

  • All-on-4:使用 4 支植體支撐全口假牙
  • All-on-6:使用 6 支植體支撐全口假牙

但差異不只如此,包含費用、穩定度、恢復速度、骨質需求、手術時間 都會受到影響。下面整理成一張容易理解的比較表:

All-on-4 vs All-on-6 主要差異比較表

項目 All-on-4 All-on-6
植體數量 4 支 6 支
費用 相對較低 相對較高
手術時間 較短、恢復快 較長
假牙固定度 穩定度高,適合多數人 固定度更高
骨質需求 骨量不足者也能施作 需較充足骨質
是否需補骨 多半能避免補骨 有較高機率需要補骨
咬合承載力 日常飲食足夠 適合咬合力需求大者
適用族群 高齡、骨質不足、吸菸者等 年輕、骨質佳、追求更高穩定度者
術後舒適度 較快恢復 恢復時間較久

植體數量不同,手術方式也不一樣嗎?

簡單說:手術邏輯相同,但 All-on-6 會更「耗時」、更「費骨質」,且手術複雜度略高。

All-on-4 與 All-on-6 都是利用多支植體支撐一體式全口假牙,但因為植體數量不同,手術步驟與風險也會有些差異。

All-on-4 手術特色:速度快、補骨需求低

  • 植體較少(4 支)
  • 植體角度設計為「後牙斜角植體」
  • 能避開鼻竇腔或下齒槽神經
  • 多數患者能免補骨、當天裝上臨時牙
  • 手術時間約 2–3 小時

這是許多高齡者、骨質不足者較能承受且成功率高的原因。

All-on-6 手術特色:植體多、需更足夠骨質

  • 植體要植入 6 支
  • 需要更多前後牙骨量
  • 若骨質不足,醫師多半需補骨或鼻竇增高
  • 手術時間相對長(約 3–4 小時)
  • 適合骨質充足、追求更高穩定度的患者

差別在哪?

All-on-6 比較考驗骨質與醫師技術
All-on-4 在中老年族群、骨質不佳者成功率反而更高
兩者固定度都足夠日常咬合,並非支撐越多越好

很多人以為「植體越多越安全」,但若在骨質不足的條件下硬做 All-on-6,反而 增加失敗機率,這也是為什麼醫師會根據你的骨量評估,而不是讓患者自己選。

哪一種比較穩?固定度、咬合力與使用壽命差異一次看

先說結論:兩者都非常穩,但 All-on-6 的「咬合承載力」會再更高一些。不過實際差異沒有患者想像中那麼大,多數人做 All-on-4 就已經能恢復吃飯、講話與長期咬合。

固定度:All-on-6 多兩支植體,確實更穩,但不代表人人需要

All-on-6 的支撐點比較多,在工程力學上確實能讓假牙受力分散得更平均。

但問題在於:

✔ 骨質若不足,額外多植 2 支反而會讓植體受力不平均
✔ 失敗風險增加的反而是骨質差、強行做 All-on-6 的患者
✔ 只要醫師角度設計得好,All-on-4 的穩定度已足夠大部分人使用

換句話說:

不是越多越穩,而是植體角度×骨質條件×醫師技術決定穩定度。咬合力差異:兩者都能正常吃,但 All-on-6 承載量更強

一般患者最關心「能不能吃牛排、玉米、魷魚」。
兩種都能,但差別如下:

  • All-on-4:已經能應付 90% 飲食需求
  • All-on-6:適合咬合力強/飲食習慣較重的人(如男性或喜歡吃偏硬食物)

壽命差異:不是植體多就能用比較久

壽命長短主要看:

  • 假牙材質
  • 植體是否骨整合良好
  • 清潔習慣
  • 是否定期回診
  • 是否有牙周病、抽菸等風險

4 支、6 支植體本身,並不是壽命的決定因素。

如果清潔差、咬冰塊、吃骨頭等,再好的植體都會出事。

泉玥牙醫實務經驗:大部分高齡患者、骨質不足者或牙周病重度患者,
做 All-on-4 的成功率反而比 All-on-6 更高。這就是為什麼正確的選擇不是「哪個聽起來比較厲害」,而是「哪一種跟你的骨質最匹配」。

 

骨質不足可以做 All-on-6 嗎?什麼情況更適合 All-on-4?

骨質不足者通常「不適合」做 All-on-6,反而更適合 All-on-4。為什麼?因為 All-on-6 需要「更多前後牙的骨量」來支撐 6 支植體,但高齡患者、多年缺牙者、重度牙周病患者,最缺的就是骨質。

以下用簡單方式說清楚差異:骨質不足時,All-on-6 的風險反而更高

1. 六支植體需要更寬、更高的骨量

前牙、後牙都要放植體,一旦後牙骨量不足,就需要:

  • 補骨
  • 增高鼻竇
  • 或更長的手術時間

這些對高齡或慢性病患者都是負擔。

2. 骨質不足硬植體 → 容易失敗

植體需要「骨整合」才能穩定,如果骨頭不夠硬、密度不佳,多增加的植體反而增加失敗機率。不是植體越多越安全,而是要靠得住的骨頭才是重點。

3. All-on-4 的角度設計本來就用來避開缺骨區

後牙的「斜角植體」能避開:

  • 上顎鼻竇
  • 下顎神經
  • 骨量不足區域

因此 All-on-4 可以在多數骨質差的人身上成功。

哪些狀況更適合 All-on-4

高齡患者(60 歲以上)

骨質本來就自然流失,All-on-4 更友善。

長期缺牙(5–10 年以上)

後牙骨量幾乎一定變薄,不適合 6 支植體。

重度牙周病、牙齒大量搖動

骨頭發炎、吸收狀況普遍差,All-on-4 成功率更高。

不能接受補骨、鼻竇增高手術

All-on-4 幾乎是最不需要補骨的全口重建方式。

有糖尿病、高血壓等全身疾病者

手術時間越短越安全,All-on-4 更符合需求。

哪些狀況較適合 All-on-6

年輕族群(40–55 歲)且骨質佳

骨密度好、骨頭高、寬,才能承受 6 支植體。

咬合力特別強的人

例如:

  • 男性
  • 咬合力大
  • 飲食偏硬

牙周狀況不嚴重者

原本骨量保留得越多,越有「多植體空間」。

 

哪一種比較貴?費用為什麼差這麼多?

All-on-6 通常比 All-on-4 多出 20%–40% 的費用。
原因不是療程比較「高級」,而是:

  • 植體量增加
  • 手術時間拉長
  • 材料成本上升
  • 假牙支撐結構更複雜
  • 骨質不足時,有更高機率需要補骨或鼻竇增高

這些加起來,就會讓 All-on-6 的總費用比 All-on-4 高

All-on-4 vs All-on-6 費用差異表

項目 All-on-4 All-on-6
植體數量 4 6
植體成本 較低 較高
手術時間
麻醉費用 較低 較高
假牙製作成本 標準結構即可 結構更強、成本更高
補骨機率 中〜高
總費用範圍 較親民 偏高
適合族群 高齡、骨質不足、多年缺牙 骨質佳、咬合力較大者

費用差異 5 大主因一次看懂

① 植體數量直接影響成本每支植體都有材料費,用到 6 支價格一定會上升。

② 手術時間越長,費用越高

All-on-4:2–3 小時
All-on-6:3–4 小時甚至更久
→ 手術室+人力成本上升。

③ 假牙製作更複雜:All-on-6 的支撐點更多,假牙內部結構需要做得更強韌,
增加了金屬支架、加工時間與技師費用。

④ 補骨或鼻竇增高的機率提高

特別在上顎:

  • All-on-4:通常能避開鼻竇
  • All-on-6:需要在鼻竇附近放植體 → 常需增高鼻竇

補骨費用會讓整體差異拉更開。

⑤ 麻醉費、追蹤費用可能不同:手術時間越長,麻醉費自然增加。

 

 All-on-6 比較不容易失敗嗎?醫師怎麼評估風險?

許多人以為「植體越多越穩」「越多越不會失敗」,但這是迷思。在臨床上,植體是否會成功,與以下因素比「數量」重要得多:

  • 骨質密度
  • 骨頭高度、寬度
  • 是否有牙周病
  • 是否抽菸
  • 醫師植體角度設計
  • 假牙受力分佈
  • 術後清潔與回診

所以:

All-on-6 並不一定比較不會失敗,有時候反而風險更高。主要原因是:如果骨質不足,硬放 6 支植體,等於把壓力分散到不可靠的骨頭上。

為什麼 All-on-6 在某些情況下反而風險更高?

骨質不足時,植體越多、負荷越大

當骨頭密度不夠時,多放植體會造成:

  • 植體之間距離不夠 → 受力不平均
  • 骨整合速度變慢
  • 手術時間延長
  • 植體與骨頭接觸面相對薄弱

這些都可能導致一個問題:植體還容易鬆脫。

位置受限,容易碰到鼻竇或神經

All-on-6 的植體分布更廣,有機會碰到:

  • 上顎鼻竇
  • 下顎神經走向

若骨頭高度不夠,就必須補骨或增高鼻竇,這樣又多了風險。

假牙受力反而更難分配

在骨質狀況不好時,多放兩支植體,讓每支植體承受的壓力變「不平均」,
反而更容易出現:

  • 咬合痛
  • 某一支植體鬆動
  • 假牙不平衡

醫師實際是怎麼評估風險的?

泉玥牙醫團隊的醫師在規劃 All-on-4或All-on-6時,會看以下 5 項:

① CBCT(3D 電腦斷層)分析骨頭厚度、密度

骨密度要達一定程度才能承受 6 支植體。

是否有慢性發炎(牙周病、抽菸、糖尿病)

發炎狀態越高 → 越傾向 All-on-4。

上顎鼻竇與下顎神經的位置

確定是否需要增高鼻竇、是否安全。

下顎是否後縮、上顎是否前突(咬合評估)

這會決定植體角度與定位空間。

年齡與咬合力

  • 年輕人 → 咬合力大 → 考慮 All-on-6
  • 高齡者、女性 → 適合All-on-4

不過,以上條件仍需要醫師評估,All-on-6 並非「更安全」、All-on-4 並非「比較弱」。

 

術後恢復有差別嗎?臨時牙、正式牙流程比較

恢復期差異不大,但 All-on-4 通常恢復更快、腫脹更少,All-on-6 因植體較多,術後前 3–7 天的不適感可能更明顯。雖然兩者都是「全口重建」,但因為植體數量不同,恢復速度與臨時牙流程也會有所差異。

恢復速度比較:All-on-4 普遍較快

All-on-4 恢復期

  • 術後腫脹約 2–4 天
  • 不適感較低(植體較少、創口較小)
  • 多數人在 24–48 小時 就能正常生活
  • 一週後可開始吃較軟固體食物
  • 10–14 週後換正式牙

適合:高齡、全身狀況不佳、骨質不足的人。

All-on-6 恢復期

  • 腫脹、緊繃感可能較明顯(植體多 2 支)
  • 壓力分散,但傷口數量增加,恢復略慢
  • 多數人需 3–5 天才完全舒適
  • 若有補骨,恢復期會再延長
  • 換正式牙時間同樣約 10–14 週

適合:骨質佳、咬合力大、能承受較長恢復期的人。

臨時牙 vs 正式牙:兩者流程差異

臨時牙(手術當天裝)

兩種療程都會在手術當天安裝臨時牙,目的包括:

  • 立即恢復外觀(不影響社交)
  • 協助塑造咬合
  • 保護手術傷口
  • 讓植體在 3 個月內穩定骨整合

差異在於:

項目 All-on-4 All-on-6
臨時牙厚度 多偏輕量設計 內部支撐可能更強
受力承受度 一般飲食夠用 偏硬者較安心
植體受力分擔 精準角度設計支撐 支撐點更多、穩定度更佳

正式牙(3 個月後製作)

正式牙是依照你的咬牙模型、臉型、講話、微笑線調整的客製假牙。

兩種療程的正式牙種類相同,常見材質:

  • 複合牙(輕量)
  • Pekkton + 陶瓷
  • 全鋯牙(最耐用、最美觀)

差異在於:

  • All-on-6 的正式牙結構支架通常設計得更強
  • All-on-4 的正式牙會更重視角度與受力平衡

但使用壽命的關鍵不在於All-on- 4 或 All-on-6,
而是清潔方式、夜間磨牙、回診頻率。

術後能不能講話?能不能吃東西?有差嗎?

講話:兩者差不多
大部分患者手術隔天就能正常講話,有些人需要 2–3 天適應假牙厚度。

吃東西:All-on-6 初期較穩,但差距不大
術後前 1–2 週都建議吃「軟質食物」,
正式牙裝好後兩種都能正常吃牛排、玉米、堅果。

臉會不會變腫?All-on-4 較少、All-on-6 可能多一點
但通常 3–5 天就消腫。

 

 醫師會怎麼幫你判斷?這 4 種狀況決定你適合哪種

雖然 All-on-4 和 All-on-6 都是全口固定假牙,但真正的挑選不是「患者自己選」,而是醫師根據你的骨頭條件與咬合力判斷。

以下是泉玥牙醫團隊在臨床上最重要的 4 個判斷基準:

骨質密度與骨量:骨頭越多,越能做 All-on-6

這是最關鍵的判斷點。

  • 骨頭「薄、低、高度不足」
    通常選 All-on-4
  • 骨頭「厚、密度好、後牙骨頭完整」
    可選 All-on-6

醫師會透過 3D CBCT(電腦斷層) 測量你的骨頭高度、寬度、密度,
因為植體要成功,最重要的就是「骨整合」。若骨頭只夠安全地放 4 支植體,但硬要做 6 支,反而會造成失敗風險提升。

年齡與咬合力:咬合力越大,越可能建議 All-on-6

咬合力會直接影響植體承受的壓力。

  • 40–55 歲、男性、咬合力偏大
    → All-on-6 的受力分散較有優勢
  • 60–80 歲、高齡族群、女性、咬合力較小
    → 多為 All-on-4 更適合

醫師會根據你的咬合習慣判斷:喜歡吃偏硬食物(魷魚、堅果、牛肉乾)的人,咬合承受力相對高,All-on-6 的穩定度比較適合。

是否有牙周病或慢性發炎:發炎越嚴重越傾向 All-on-4

牙周病會讓骨質吸收、骨密度下降,造成植體穩定性變差。

  • 中度~重度牙周病
  • 多年缺牙
  • 長期骨頭萎縮
  • 牙齦發炎嚴重

這類患者本身的骨頭條件就不適合 All-on-6,
不僅沒有必要,風險反而更高。

發炎越多 → 越建議 All-on-4
因為能避開缺骨區域,也不需要補骨,成功率反而更高。

是否能接受補骨或鼻竇增高:若不能,All-on-4 是最佳解

All-on-6 植體距離較寬,特別是上顎後牙區,很容易碰到:

  • 鼻竇腔
  • 下顎神經

若骨量高度不足,就需要:

  • 鼻竇增高
  • 大量補骨

但這些額外手術會:

  • 增加風險
  • 增加費用
  • 增加恢復期
  • 增加疼痛感

若你:
✔ 不想補骨
✔ 不適合鼻竇增高
✔ 想降低開刀風險

那麼醫師多半會建議 All-on-4。

簡單結論:

條件 推薦
骨質不足 All-on-4
高齡或全身疾病者 All-on-4
咬合力大、骨質好 All-on-6
能接受補骨、追求更高穩定度 All-on-6

泉玥牙醫團隊提醒:不要自己選,讓醫師評估骨量與風險最準確

泉玥牙醫團隊在評估 All-on-X(4 或 6)時,一定會先做:

✔ 3D CBCT 詳細骨量檢查

包括骨頭高度、寬度、密度、鼻竇空間。

✔ 牙周健康與發炎程度評估

牙周病程度會直接影響植體成功。

✔ 咬合力、臉型、動態微笑線分析

關係到假牙結構與長期承受力。

✔ 全身疾病與用藥狀況

糖尿病、抽菸、骨質疏鬆藥物等都會影響選擇。

因此:

最安全的選擇不是「看起來比較厲害的那個」,
而是「最符合你骨質條件的那個」,這樣才能真的用得久、用得穩。

 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