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周病會傳染給別人嗎?牙醫這樣說!真相比你想的還可怕

目錄

前言

在台灣,超過八成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齦問題,其中不少人其實正受到牙周疾病的影響。然而,許多人仍對這個疾病有疑惑,那就是牙周病會不會傳染?

泉玥牙醫團隊表示,牙周病的本質是一種「細菌引起的慢性發炎」,並非像感冒那樣的急性感染,但口腔內的致病菌確實有可能在人與人之間轉移。舉例來說,共用餐具、親吻、或使用同一個漱口杯,這些行為都有機會讓細菌互相傳遞。

不過,「細菌被傳遞」不代表就一定會發病。每個人的免疫力、口腔清潔習慣與生活作息,都會影響這些細菌是否造成發炎。
換句話說,真正決定是否出現牙周問題的關鍵,不在「傳染」,而在「防護力」。接下來,泉玥牙醫將以臨床經驗出發,帶你了解牙周病的形成過程、可能的傳播途徑,以及如何預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叉感染,守護全家的牙齦健康。

牙周病會傳染給別人嗎

牙周病是什麼?從牙齦發炎開始的慢性疾病

牙周病是由牙菌斑中的細菌引起的慢性發炎疾病,主要影響牙齦與牙齒周圍的支持組織。當牙齒表面長期堆積牙菌斑,細菌會釋放毒素刺激牙齦,使牙齦紅腫、出血、甚至產生口臭。若未及時治療,發炎會逐漸深入,破壞牙周韌帶與牙槽骨,導致牙齒鬆動、位移,最終可能脫落。

在泉玥牙醫的臨床經驗中,許多患者初期只覺得「刷牙流血是小事」,但實際上那已是早期牙周病的警訊。若能在此階段介入治療,清除牙菌斑並建立良好清潔習慣,通常能在短時間內控制發炎,避免進一步破壞。

以下是牙周病常見的發展階段與對應處理方式:

階段

臨床表現

常見症狀

處理建議

牙齦炎(早期)

牙齦紅腫、刷牙時出血

輕微口臭、咬合不適

加強清潔、定期洗牙

輕度牙周炎

牙齦萎縮、牙縫變大

出血頻繁、牙齒輕微搖動

牙周刮除術、改善清潔習慣

中重度牙周炎

牙齦明顯退縮、牙根外露

牙齒晃動、咀嚼困難、口臭

牙周手術治療、定期追蹤維護

泉玥牙醫提醒:
「牙周病並非突然發生的疾病,而是長期忽略牙齦健康的結果。若你在刷牙時發現流血或牙齦腫痛,就應立即就診檢查。越早治療,越能避免骨質流失與牙齒搖動。」

牙周病會不會傳染?答案是「細菌可以傳」

很多人以為牙周病是個人清潔問題,與「傳染」無關。
但泉玥牙醫團隊說明,牙周病本身雖不是像感冒那樣的傳染病,但造成牙周發炎的細菌確實能在人與人之間轉移。

導致牙周病的主要細菌包括牙龈卟啉單胞菌(Porphyromonas gingivalis)及侵襲性放線桿菌(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)等,這些細菌通常存在於牙菌斑或唾液中。
當人與人之間有密切的接觸,例如親吻、共用餐具、吸管或牙刷時,就可能把這些細菌傳遞給對方。

不過,「被傳遞」不代表「一定會發病」。
這些細菌是否造成牙周破壞,取決於個人的免疫反應與口腔清潔習慣。換句話說,即使與牙周病患者同住,只要平時清潔確實、定期洗牙,也能有效避免細菌定殖與發炎。

牙周病會傳染給別人嗎

牙周病的常見傳染途徑

很多人以為牙周病是個人清潔問題,與「傳染」無關。但泉玥牙醫團隊說明,牙周病本身雖不是像感冒那樣的傳染病,但造成牙周發炎的細菌確實能在人與人之間轉移。

導致牙周病的主要細菌包括牙龈卟啉單胞菌(Porphyromonas gingivalis)及侵襲性放線桿菌(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)等,這些細菌通常存在於牙菌斑或唾液中。當人與人之間有密切的接觸,例如親吻、共用餐具、吸管或牙刷時,就可能把這些細菌傳遞給對方。

然而,「被傳遞」不代表「一定會發病」。這些細菌是否造成牙周破壞,取決於個人的免疫反應與口腔清潔習慣。換句話說,即使與牙周病患者同住,只要平時清潔確實、定期洗牙,也能有效避免細菌定殖與發炎。

牙周病的「傳染」指的是致病菌在不同人之間的轉移,而非疾病本身立即發作。
根據泉玥牙醫的臨床觀察,這些細菌多存在於唾液、牙菌斑與口腔黏膜上,因此只要有親密或間接接觸,就有機會被傳遞。

以下是最常見的幾種傳播途徑與日常情境說明:

1. 唾液接觸(親吻、共用餐具)

親吻或共用湯匙、筷子、吸管時,唾液中的牙周致病菌會轉移到對方口中。
如果對方的口腔清潔不佳、免疫力較弱,就容易讓細菌在牙齦間定殖,引發發炎。

泉玥牙醫建議,若一方正進行牙周治療或牙齦出血頻繁,應暫時避免共用餐具與親密接觸,讓口腔菌叢穩定後再恢復日常互動。

2. 家庭成員間的口腔接觸

許多家長習慣用嘴幫孩子吹涼食物、或用自己的餐具餵小孩,這些行為都有可能將牙周致病菌傳給孩子。
由於幼童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,一旦感染特定菌種,未來牙周問題的發生率會更高。

泉玥牙醫提醒:「父母若有牙齦發炎或牙周病史,應避免以口對口餵食,並讓孩子從小建立獨立餐具使用與刷牙習慣。」

3. 共用牙刷、漱口杯

潮濕環境中的牙刷容易殘留細菌,若多支牙刷放在同一個杯子裡、刷毛彼此接觸,就可能造成交叉污染。
建議每人應使用獨立牙刷杯,且牙刷使用三個月就應更換一次,保持乾燥通風。

4. 共用牙套、假牙清潔盒或口腔護具

牙套與假牙清潔盒若未妥善清洗,也可能藏有細菌。
建議每日清潔、定期更換清潔液,避免長期潮濕滋生細菌。

為什麼有些人會被傳染、有些人不會?

許多人疑惑:「明明我和家人一起吃飯、共用餐具,為什麼只有我有牙周病?」泉玥牙醫團隊解釋,這與「免疫力」與「口腔環境」密切相關。

致病菌的存在只是條件之一,真正決定是否發病的,是每個人身體的防禦力與日常清潔習慣。若免疫系統健康、清潔確實,即使接觸到牙周病菌,也可能不會造成發炎;相反地,若生活作息不規律、壓力大、抽菸或有慢性疾病,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,就更容易讓細菌有機可乘。影響牙周病發生的主要因素

危險因子

說明

吸菸

導致牙齦血流減少、免疫反應下降,細菌容易繁殖。

糖尿病

血糖控制不佳時,組織修復力與免疫力下降。

壓力與睡眠不足

提高發炎反應,使牙齦更易受感染。

荷爾蒙變化

青少年、孕婦在荷爾蒙波動期牙齦更敏感。

口腔清潔不佳

牙菌斑堆積時間越長,細菌越容易形成牙周囊袋。

怎麼預防牙周病互相傳染?

知道牙周病的致病菌能在人與人之間轉移後,最重要的就是預防交叉感染。泉玥牙醫團隊強調,預防重點並不是要「隔離」,而是要讓每個人口腔都保持乾淨、平衡、健康。以下是幾個在家就能落實的預防重點:

1. 不共用牙刷、牙膏、漱口杯

牙刷是最容易殘留細菌的工具,每人都應有獨立的牙刷、漱口杯與牙膏。
若放在同一個架上,建議保持距離、避免刷毛接觸,並確保通風乾燥。

2. 避免共用餐具與吸管

湯匙、筷子、吸管若共用,容易將唾液中的細菌傳遞給他人。
尤其是家中有人牙齦出血、正在進行牙周治療或口腔感染時,更要注意分開使用。

3. 規律洗牙與牙周檢查

牙菌斑與牙結石是細菌的溫床,即使每天刷牙,也無法完全清除。
泉玥牙醫建議成人每六個月應洗牙一次,若曾有牙周病史,則可縮短至三至四個月追蹤一次。
這不僅能去除細菌堆積,也能及早發現牙齦發炎或骨質流失的跡象。

4. 使用抗菌漱口水或牙間清潔工具

短期使用含氯己定(Chlorhexidine)的抗菌漱口水,可輔助控制菌叢。
平時可搭配牙線、牙間刷清除牙縫中的牙菌斑,效果遠勝單純刷牙。

5. 家人同步治療、共同改善習慣

若家中有人已確診牙周病,建議全家一起接受牙周檢查。
泉玥牙醫指出,常見情況是患者單方治療後仍反覆復發,原因往往是伴侶或家人未同步改善,導致細菌再度轉移。

做完牙周病治療後還會被傳染嗎?

許多患者在接受牙周治療後,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:「那我還會被傳染回來嗎?」
泉玥牙醫團隊說明,如果口腔菌叢沒有被完全控制、或另一半、家人未同步治療,確實有再感染的可能。牙周病的治療目的是清除牙菌斑、牙結石與深層的細菌囊袋,但口腔內的菌叢仍會隨時間變化。若治療後仍共用餐具、吸管或未落實清潔習慣,致病菌可能重新附著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,導致發炎再度發生。

避免再感染的三個關鍵做法

  1. 定期回診追蹤
    牙周治療後三到六個月內,應由牙醫師重新測量牙周袋深度、確認是否有新發炎區域。
    若屬於高風險族群(如糖尿病患者或吸菸者),可縮短回診週期至三個月一次。

  2. 維持每日清潔習慣
    每天至少早晚刷牙各一次,並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清除牙縫堆積的牙菌斑。
    若牙齦容易出血,建議使用軟毛牙刷或電動牙刷減少刺激。

  3. 伴侶或家人同步檢查
    若家中成員有人有牙周問題,應一起檢查與治療,避免致病菌反覆交叉傳染。
    泉玥牙醫團隊指出,臨床上常見「一方治療、另一方未治療」的情況,結果導致病情復發。

結論:牙周病會傳染,但可預防

牙周病的確具有「細菌可傳遞」的特性,
但真正讓疾病惡化的,不是被誰傳染,而是忽略了日常清潔與定期檢查。

泉玥牙醫團隊提醒,口腔細菌的傳遞是無法完全避免的,
畢竟家人、伴侶之間的親密互動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但只要透過良好的清潔習慣、規律洗牙,以及同步檢查的觀念,
牙周病就能被穩定控制,甚至長期維持健康狀態。

因此,若你或家人常出現以下狀況:

  • 刷牙容易流血

  • 牙齦紅腫、退縮

  • 口臭或牙縫變大

  • 牙齒有輕微晃動

都應該盡早由牙醫師檢查是否為牙周病徵兆。
越早治療,修復的機會越高,也能避免骨質流失與牙齒鬆脫。

FAQ常見問題

Q1:親吻真的會傳染牙周病嗎?
A:會有一定機率。牙周致病菌可經由唾液傳遞,因此若一方有牙周病、口腔清潔不佳,透過親吻或共用餐具確實可能讓細菌進入口腔。
泉玥牙醫建議,若正接受牙周治療或牙齦容易出血,應暫時避免親密接觸,待菌叢穩定後再恢復正常互動。

Q2:共用牙膏或牙刷會傳染嗎?
A:牙膏本身不會,但牙刷若存放過近、刷毛彼此接觸,就可能造成細菌轉移。
建議每人使用獨立牙刷與漱口杯,牙刷應三個月更換一次,並保持乾燥通風。

Q3:小孩會被父母傳染牙周病嗎?
A:致病菌可能會被傳遞,但是否發病仍取決於清潔與免疫力。
泉玥牙醫提醒家長,避免用嘴幫孩子吹涼食物或共用餐具,讓孩子從小建立獨立餐具與刷牙習慣,可有效降低感染機率。

Q4:牙周病治療後多久要回診?
A:一般建議三至六個月回診追蹤一次,由牙醫師檢查牙周袋深度與菌叢控制情況。
若屬於高風險族群,如吸菸、糖尿病或壓力大者,可縮短為每三個月一次。

Q5:牙周病會遺傳嗎?
A:不會直接遺傳,但家族之間的口腔菌叢、飲食習慣及清潔方式往往相似,因此家族成員容易出現相同類型的牙周問題。
泉玥牙醫強調,預防的關鍵仍在於良好的刷牙習慣與定期檢查,讓牙周維持在健康平衡狀態。

延伸閱讀:植牙跟假牙的差別是什麼?後悔做錯選擇前,你一定要知道這些事!

【台北植牙推薦】真正懂你的人,才敢說實話!牙醫師揭露:這5種人最適合做植牙

返回頂端